- 索 引 号:SY0024361740201600003
- 主题分类: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徐汇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 号:
- 名 称: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
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
时间:2016-03-02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1月6日在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区长 鲍炳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徐汇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全区人民和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顺利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及“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年预计生产总值增长8%,过去五年年均增长7.8%;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51.1亿元,增长12.9%[*],五年年均增长11.2%;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五年累计下降20.4%;新增就业岗位3.9万个,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3.7万个;新设养老床位1267张,五年累计建设养老床位3394张。年初确定的24项重大项目总体进展顺利,9方面区政府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不断巩固。研究制定促进经济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向科技、信息、文化、金融等重点领域聚焦。现代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80亿元,增长14%,对全区税收贡献率达到46%。其中,专业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到现代服务业营收的近70%,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注重凸显创新金融特色,制定促进创新金融发展的实施细则,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市金融办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鼓励资本融合与融资服务创新;构建“创投+孵化”科技金融平台,形成贷款风险补偿与天使投资基金“双轮驱动”的融资服务新模式,以政府引导资金带动社会创新资本投入。金融服务业营收总额达315亿元,增长14.5%。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的产能调查,鼓励技术改造,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5亿元。徐家汇商圈能级提升取得实质性进展。美罗城“上剧场”正式投入运营;商圈实现无线网络室内全覆盖,引进微信、支付宝等团队开发移动支付项目,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促进实体百货转型升级。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6亿元,增长5.2%。
科技创新体系逐步构建。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众创空间、科技创新服务券等配套扶持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腾讯创业基地、创嘉站、可可空间等20多家众创空间在徐汇集聚发展,提供工位约2000个。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券,建立“企业服务企业”机制,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聚焦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服务链,佰腾等一批知名服务机构入驻徐汇;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0件以上;漕开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通过验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互联网+”模式推动产业转型,鼓励互联网与金融服务、数字文化、生命健康等产业跨界合作。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实现总产出1248亿元,增长12%;其中,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640亿元,增长11.9%;生命健康产业实现总产出226亿元,增长28.8%。成功引进腾讯影业、微鲸科技、阿里上汽投资等一批优质企业。漕河泾开发区立足科技创新承载区的定位要求,细化落实区区合作项目,成立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大力推动园区更新和信息产业发展。深化与仪电集团的战略合作,推进仪电1号地块、华鑫科技园等载体建设。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加强枫林联盟成员单位的协同创新合作与交流。推进与复旦大学、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做好国家重大项目“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计划的配套服务工作;加快强生亚太创新中心建设,中山医院-华大基因联合实验室投入运营。枫林生命健康产业集团实现实体化运作,扬子江药业、瑞康制药等标杆性企业落户徐汇。
企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加快自贸试验区政策复制推广,将捷普科技等重点企业纳入政策复制示范试点。深化与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的合作,推进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生物医药检验检测等方面的通关便利。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建立以功能区为载体、国资平台公司为主体、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6+2”企业服务新机制。理顺城镇集体企业资产监管体系,各功能区公司正式运营,国有资本布局进一步优化。加强与华人文化基金、万科等社会力量合作招商;与全球知名职场社交平台领英签署战略协议,合作开展国际人才引进、品牌建设等。全年引进合同外资10.6亿美元,吸引内资超过190亿元;税收超亿元楼宇29幢,总部机构累计108家。
(二)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加快实施。完成徐家汇、徐汇滨江、风貌区、漕开发以及中南部地区的功能规划,分别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规划项目落实。徐家汇中心一期结构封顶,二期加快建设;城市更新项目进展顺利,西亚宾馆改造基本完工,太平洋数码二期启动拆落地改造,航空大厦完成主体改造,天桥连廊、教堂广场项目正在深化方案。滨江地区西岸传媒港、梦中心地下空间、华东民航服务中心、龙华地区综合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建成开放,油罐艺术公园开工建设;龙华港“一河两岸”一期、云锦路工程完工;日晖港桥“北连”工程完成桥梁主体结构施工,龙腾大道及公共开放空间“南拓”工程启动建设。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健全保护利用工作机制,完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信息平台,启动3.48万平方米历史建筑修缮工作;建业里沿街商铺试营业,永平里项目部分完工;东湖绿地建成开放。南站商务区徐汇万科中心一期建成,二期正在建设;上海南站广场地下商业及公共设施收归区属国资统一运营管理;南站6、7号地块收储加快推进。华泾地区结合轨道交通15号线站点规划,积极推进北杨工业园区城市更新,探索建立与区域单位合作收储开发的机制。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市级重大项目进展顺利,轨道交通12号线通车试运行,15号线抓紧推进前期协调工作,虹梅南路-金海路工程徐汇段基本完成腾地,老沪闵路拓宽工程稳步推进,田林路下穿中环线地道工程开工。启动徐家汇、南站周边等重点区域的专项交通研究工作。推进华发路、景洪路、武宣路等区区对接道路和断头路的前期审批及动迁腾地工作。全面启动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认真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空气质量、河道景观有所改善。高度重视龙吴路扬尘综合治理工作,道路大修二期工程完工,平均降尘量较去年下降19.7%。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建设完成10公顷,全年新辟桂江路园艺场一期等公共绿地14公顷,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9%。
(三)城区运行和社会管理取得积极成效
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贯彻落实市委“1+6”文件,街道“6+2”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调整完成,与社区六个中心的职责关系进一步理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口受理”窗口达到70%,华泾镇生活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完成居委会换届选举,制定居委会工作经费和街道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基层社区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管理,完成居民区社区工作者定额入额工作,成立社区工作者事务所,建立职业化薪酬体系。制定实施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在12个住宅小区开展物业管理深化试点工作,鼓励业主自我管理,完成123个小区业主管理规约修订,进一步加强老旧小区物业服务规范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空间全覆盖、管理无缝隙为目标,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13个街道镇网格中心以及312个居民区(园区)工作站全部建成运行。全区共划分63个管理网格,推进网格管理进交通枢纽、进科技园区、进开发建设区。落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任务,市容、城管、市场监管等队伍全部由街道镇统筹指挥。市民反映强烈的城市管理问题得到快速响应,“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诉求办理和网格化综合管理水平总体位居全市前列。
顽症治理工作有力推进。全区33条重点道路业态调整和环境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桂果路完成业态调整,乌鲁木齐中路、宜山路等道路环境有一定改观。加大对医院、学校、轨交站点、老旧小区和区区交界等5类重点区域市容环境整治力度,乱设摊、跨门营业得到有效遏制。桂江路园艺场、吴中综合市场等历史违法建筑全部拆除,全年拆除违法建筑超过30万平方米;开展无证建筑普查,对新增违法建筑“零容忍”。对群租房屋开展二次排摸,建立“及时发现、集中处置”的部门联动机制,全年整治群租房屋3153套;房屋租赁合同备案、门禁卡管理制度在全区推广,创建无群租小区160个。
城区运行严守安全底线。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要求,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络,公众安全感指数测评位居全市前列。开展建筑工地、地下空间、桥荫桥孔、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安全隐患大排查,梳理出6大类137处隐患点,并着力加强整治。完成32万平方米老旧住房安全检测,启动对东安一村3-5号等3处约8000平方米危旧房屋处置工作,完成357台老旧住宅电梯安全风险评估。基本完成店招店牌安全隐患整改。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实施全覆盖监管。强化应急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房屋整治。启动社会稳定风险后评估机制,对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实施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完成8项风险评估。有效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和重大工程稳控工作,深化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完成“六五”普法工作。
(四)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旧区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全面推进。全区最后一块成片旧区西薛家宅启动居民签约,老坟山、毛家塘北块等6块基地平地收尾,全年完成旧改签约826户,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成片二级旧里及以下地块的改造任务。研究制定零星旧区改造征询制度,美都汇、姚家塘等项目征收签约工作有序推进。完成4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2014年度共有产权保障房申请家庭审核通过2486户,新增廉租住房租金配租262户。筹措廉租房、公租房房源151套,龙南佳苑公租房加快建设。
就业、养老等民生服务持续加强。启动新一轮创业型城区创建,联合华东理工等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站,搭建青年创客联盟等社会化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帮助637人成功创业,752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1.98万人以内。出台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12项配套政策,将高龄老人医疗护理纳入评估体系。新增4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老年护理轮候床位。新增老年人助餐服务点5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家,为2.46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成立区儿童福利指导服务中心,建立困难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累计为36.61万人次发放各类保障救助金1.75亿元。在漕河泾地区开通公交短驳车,方便居民出行。调整4家菜市场,以生鲜超市形式提升品质。
教卫文体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深化集团化、学区化办学试点,启动南模教育集团建设,成立徐家汇-枫林学区和天平-湖南学区。落实“蓄水池”计划,做好各学区教师人才储备。积极落实招生新政,妥善应对入园入学高峰。上海小学等3所学校成为第二批市新优质学校。航天二期学校开工建设。全面推进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市六医院-市八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医疗联合体正式启动,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二级综合医院药品加成率降低5个百分点,“慢病长处方”服务在全区推开。南部医疗中心、口腔医院、嘉会国际医院按计划推进建设。落实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政策。成功申报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在徐汇滨江打造公益跑步基地;新建1条健身步道、1处百姓健身房。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全区累计206家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完成“三室艺厅”功能化建设,在9个居委会试点推行“五位一体”模式。举办西岸2015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艺博会、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徐家汇源、风貌区等区域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有组织接待游客1900万人次。创成全国科普示范社区2家。援藏等对外合作交流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残疾人、档案、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双拥、国防动员和兵役、外事、地方志编撰和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五)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持续深化
行政审批改革取得新进展。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入驻24个职能部门,压缩60%服务窗口,办事流程进一步优化。调整取消38项行政审批事项,发布区行政审批目录,着手编制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制定实施智慧徐汇三年行动计划,网上政务大厅上线试运行并接入市级网上政务大厅,信息化建设获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放宽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登记条件,加快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建设,申请人在4个工作日内可完成证照办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构建以企业信用信息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模式。
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主动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及时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决策。对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求,切实整改不作为、慢作为的作风。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区政府及各部门领导班子结合廉政风险和干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制定责任清单、签订承诺书,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基本完成区、街道镇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的自我清理。加强对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的处置,限额以下工程管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等制度在全区实行,推进区级行政事业单位房屋资产及出租出借行为的清理工作,深入推进公务卡制度,持续开展对重点财政资金、重大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完成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治理。坚持基层会商制度,全面走访各街道镇,将59项议题分解成76项具体工作纳入跟踪督办。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63家预算主管部门及直属单位向社会公开本级和所属单位年度预算。全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352条,发布政务微博、微信1.7万余条。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区域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徐汇区人民政府,向全区百万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市有关部门、驻区部队、区域内各企事业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徐汇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徐汇的发展还面临一些瓶颈,我们的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创新引领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还比较重;城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顽症治理、业态调整等方面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治理问题敏感度还不够高,推进区域绿色、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破解社会管理瓶颈问题的办法和举措还不多,统筹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发展的制度安排需要进一步完善;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系统性、突破性还不够,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仍需进一步提升。我们必须直面问题,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区委九届九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徐汇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根据《建议》精神,区政府制定了《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提请大会审查。“十三五”规划前期准备工作启动于2014年6月。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会议精神为指引,更加注重融入上海市整体发展规划,更加注重凸显徐汇特点,突出强调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环境整治、民生保障、文化繁荣、基层治理等方面内容。下面,作相关说明。
(一)“十三五”发展总体考虑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性时期。徐汇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提升徐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关于“十三五”时期的总体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围绕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的功能目标,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文化影响能力、社会治理能力、环境亲和能力为战略动力,以创新徐汇、幸福徐汇、文化徐汇、美丽徐汇建设为战略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环境优雅、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这一目标定位,是对全国和上海市“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也是对区“十二五”规划的继承与创新,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关于“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纲要(草案)》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这两个指标的确定,略高于上海市的整体平均水平,既符合徐汇经济发展基础良好的现状,又体现了徐汇必须继续保持一定增速的要求。同时,《纲要(草案)》提出,到“十三五”期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程度,对徐汇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虽然难度不小,但我们要下定决心、全力完成。
关于“十三五”时期的功能布局。《纲要(草案)》积极对接上海市空间布局,按照加强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化城区内涵发展、推动产城融合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构建“一轴一带七片区”的功能布局。其中,“一轴一带”的概念属于首次提出。“一轴”是串接起风貌区、徐家汇、漕开发、华泾等重点区域的南北均衡发展轴;“一带”是连接枫林、龙华和华泾地区的徐汇滨江发展带。“七片区”是对“十二五”规划的延伸和拓展,功能和定位更加清晰、完善。主要包括:徐家汇国际商务商业核心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徐汇滨江国际滨水魅力区、枫林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徐汇中城融合发展实践区和华泾城市功能拓展区。未来五年,徐汇将加快推进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公共环境与重点项目建设,强化空间、功能与产业的优化互补,促进全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围绕“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首次提出了“四个徐汇”的战略框架。
在“创新徐汇”方面,《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双向开放,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纲要(草案)》强调,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力的竞争。要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和商贸业能级,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和创新金融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十三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12%,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6%。《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重要承载区。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积极打造漕开发与枫林两大“创新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模式,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到“十三五”期末,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或具有研发功能的总部数量达到50家以上,区域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5件。
在“幸福徐汇”方面,《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共建共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补好发展短板,让居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要以增进居民福祉为目标,完善以就业、养老服务和住房保障为重点的民生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23万个,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4.5岁,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240万平方米。要促进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完善面向全民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确保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100%入园入学,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水平,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5万平方米。要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的平台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到“十三五”期末,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9个。
在“文化徐汇”方面,《纲要(草案)》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弘扬海派文化经典,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构筑文化发展新地标。要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汇文化”的城区精神品格,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丰富城市文化生活。要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推进风貌区、徐家汇以及徐汇滨江等区域文化资源的联动发展,加强优秀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提升海派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十三五”期末,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新增文化设施面积13万平方米。
在“美丽徐汇”方面,《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区功能形态,提升南部地区环境品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便捷高效、绿色宜居的城区。要大力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电力、排水等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建设智慧城区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区有机更新,基本完成零星旧区改造,推进重点区域功能拓展和提升。健全城区综合管理和运行维护机制,加大顽疾治理力度,提高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花大力气改善水环境和空气质量,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节能减排和低碳建设,提升城区生态景观。到“十三五”期末,城区河道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PM2.5年日均浓度降低到42微克/立方米左右;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三、全力以赴做好“十三五”开局工作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从宏观形势来看,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复苏基础并不牢固;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向好,正在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十分繁重;上海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正处在创新转型的攻坚阶段,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我们要深刻把握当前形势,在调整中发现机遇、在困难中创造条件,推动徐汇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
做好2016年工作,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十届市委十次全会、区委九届九次全会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抓开局、补短板、促发展、惠民生”为主题,推动产业能级提升,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提升城区管理品质,维护城区安全稳定,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区级财政收入163.2亿元,增长8%;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2030亿元,增长14%;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总产出1400亿元,增长12.2%;商品销售总额4650亿元,增长7.5%;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5%;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1.98万人以内;新辟公共绿地5.5万平方米。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着重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产业能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逐步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制定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服务、智慧城区等专项政策,健全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专业团队等主体参与众创空间建设,促进创新创业活动集聚。推行科技创新服务券,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成本。积极创建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推进各类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健全智慧城区推进机制,实施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覆盖、网上政务大厅、众创空间服务平台等智慧应用项目。加快推动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创新承载区建设,落实漕开发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支持数字内容、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企业集聚,促进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漕开发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打造宜州路创新创业街,进一步优化创业生态。加快建设枫林园区,发挥枫林集团主体作用,鼓励跨行业协同创新,推动智慧医疗、互联网健康等重点领域发展。依托枫林联盟,深化院地、区校、区企合作机制,支持中科院脑科学和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山医院-华大基因联合实验室、强生亚太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运作。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聚焦创新活跃度、产业融合度高的重点行业,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进专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优势行业发展。继续深化文化金融合作发展,积极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吸引文化投资基金集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主体和文化业态。聚焦集成电路等制造业优势领域,主动对接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加快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继续推进商贸业转型升级。完成徐家汇商圈移动支付全覆盖,引入跨境电商,创新体验式消费和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加强社区商业业态调整,进一步提升田林、凌云和华泾等社区商业品质。
做好国资国企改革和企业服务工作。坚持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方向,主动服务区域、服从功能,推动国有资本、国企资源向功能区和导向性产业领域集中。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发挥各功能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按照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要求,推进营商环境建设,重点关注楼宇能级提升和新建载体源头招商,加大总部经济引进力度,形成优势产业集聚效应。继续主动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扩大海关监管服务和检验检疫创新制度的覆盖面,拓展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功能。
(二)全力推进重点功能区和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区空间品质
树立整体开发、精明增长的理念,坚持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开发,大力推进功能区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加大重点功能区项目推进力度。徐家汇中心二期推进建设,确保三期开工;继续实施天桥连廊一期、太平洋数码二期和港汇恒隆广场外立面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完善汇金、六百外立面以及教堂广场改造方案。徐汇滨江全面推进西岸传媒港地下空间、龙华地区综合改造项目施工,完成华东民航适航审定中心建设;云锦路跑道公园开工,继续实施龙华港“一河两岸”二期、“南拓”工程等建设,做好西岸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等西岸文化走廊项目,不断提升艺博会、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历史风貌区聚焦成片街坊修缮,以“修旧如故”“内外兼修”为原则,统筹做好拆违、零星旧改以及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与管理;继续推进乌鲁木齐中路等风貌道路的业态整治和景观提升;建业里、永平里开业,张乐平、柯灵故居、上海大戏院对外开放,推进夏衍故居、草婴书房、修道院公寓修缮。徐汇中城加快万科中心二期建设,中央绿地建成开放。大力推进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逐步改善南北交通和产业联系的瓶颈问题。华泾地区完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规划,进一步健全工业园区转型开发机制,推进北杨园区土地收储,推动绿色低碳的产业业态集聚。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绿色生态建设。启动虹梅南路—金海路徐汇段工程建设,做好轨道交通15号线8个站点腾地、龙水南路越江隧道前期准备工作。全面推进老沪闵路、宜山路(桂林路—桂箐路)拓宽以及田林路下穿中环线地道工程,启动龙吴路外环线以外工程腾地工作。加快徐家汇、田林吴中地区路网建设;推进华发路、武宣路等区区对接道路和断头路开工。切实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继续实施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优化绿地空间布局,结合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公共绿化、立体绿化,建成虹梅路高压绿廊、中山南二路兆丰路绿地等7块公共绿地。全面启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截污纳管、雨污混接改造等工程,改善蒲汇塘、漕河泾港等7条河道的黑臭现象。
(三)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和精细化管理力度,确保城区和谐稳定
结合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抓住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不放松,着力提升城区管理水平。
依托网格化管理加强顽症整治。完善区网格中心与各街道镇网格中心的对接机制,实现综治、网格、应急管理等数据的采集、共享和利用。推进网格中心大数据平台与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接,逐步实现违法记录与个人信用信息挂钩管理。完善城管执法新机制,继续保持对违法建筑和群租的高压态势,完成长桥花鸟市场等地块的成片拆违工作,全年力争拆除违法建筑25万平方米,整治群租房屋约1000套,群租处置率不低于当年发现数的90%。
持续改善重点区域及道路环境。研究改善医院、商圈、交通枢纽等人流车流集聚区的交通状况,编制专项交通改善方案。着力缓解“停车难”问题,新增3000个停车位。继续推进重点道路业态调整,在风貌区等重点区域开展行业专项整治,坚决查处乱设摊、无证经营等顽症。加强市容责任区自治管理,鼓励路管会、弄管会、行业协会等自治组织的建立,推广“一店一档”等常态长效管理经验,巩固街面环境治理成效。加快龙吴路沿线砂石料码头、混凝土搅拌站的关闭调整,道路平均降尘量下降5%。
健全城区公共安全体系。积极创建上海市平安示范城区,提升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加强食品、生产、消防等领域安全风险管控,推进危险化学品、人员密集场所、建筑工地、桥荫桥孔、特种设备等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加快制定老旧住宅电梯修缮和处置措施,完成26万平方米老旧住房安全隐患处置工作。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单元工作机制,加快街道镇民防指挥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落实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要求,推动诉访分离。拓展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功能,完善街道镇和居民区层面的公共法律服务;全面启动“七五”普法工作。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实施9方面区政府实事项目,全面建设惠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保障体系,提高民生服务的精准度。
有序推进旧区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出台零星旧区改造征询办法,启动小闸镇、张家园等4块零星旧改,左村、罗秀路潘家塘等5块基地平地收尾,全年计划完成旧改签约300户以上。推进陕西南路548弄4号等成套改造项目,落实3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任务。进一步扩大保障住房受益面,统筹做好廉租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公共租赁住房的受理审核、房源筹措工作。基本完成龙南佳苑建设。
提升就业、救助等民生服务水平。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首要任务,深入推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启航计划”,依托社会平台资源开发储备更多就业岗位。完善创业激励机制,积极与区域创业园区等社会力量合作,扩大创业政策服务体系覆盖面,帮扶引领创业600人。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等社会紧缺职业人群的技能培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帮困救助的衔接配套,推进收入核对机制在救助项目中的应用。凌云地区新增1条环线巴士。继续推进菜市场向生鲜超市转型发展,推广电子结算、网络销售等新型管理模式。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制定为老服务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成立区福利机构管理服务中心,统筹公办养老、儿童福利机构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完善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补贴与定价机制,加强需求与供给的合理匹配。更加重视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建立“医养云”中心平台,试点区属医疗卫生资源向养老机构、日间服务中心和高龄老人医疗护理服务延伸,新增5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推进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体实体化运作,统筹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引导和培育专业机构参与社区日间照料和助餐服务。新建500张养老床位,新增4个助餐点,为2.54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五)提高公共服务能级,推动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整合优化公共资源布局,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城区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建立滨江学区和长桥-华泾学区;启动科技幼儿园集团化办学试点,探索理事会模式下教育集团跨体制办学的机制。深化国际融合课程内涵,继续推进滨江国际学校项目。完善招生政策,试点民办幼儿园学额购买,改扩建部分幼儿园、小学,缓解入园入学高峰。探索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推广高中创新实验室建设。开展中职校企业实训基地、终身教育资源配送体系建设等试点工作。推进航天二期学校等项目建设。
深化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推进“中山医院-中心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等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做实“1+1+1”签约服务,激发社区卫生服务活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医药分开试点,引入药品集团采购模式,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启动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第四轮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南部医疗中心、口腔医院、嘉会国际医院建设。做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配套服务工作。
推动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激发基层公共文化活力。深化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建设,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与阿迪达斯等企业合作打造产业项目。因地制宜推进“体绿结合”,在桂箐路、桂江路和徐汇滨江等公共绿地增设3条公共健身步道,不断完善区域体育设施布局。推广风貌区智慧导览系统,提升游客体验度。加强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做好妇女儿童、残疾人、档案、科普、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地方志编撰和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
(六)加强社会治理和人口管理,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坚持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完善街道镇职能和条块联动机制,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互动”。搭建社区共治平台,建立健全社区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机构,规范社区公益金制度,引导自下而上形成社区共治议题。健全居民区自治机制,推广项目化运作的居民自治模式。加强居民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做好专业社工的规范化管理。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定价、评估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提升社区和住宅小区服务水平。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和治理服务创新。继续推进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智能化服务向居委会延伸,健全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与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一体化运作机制。推动物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的实体化运作,引进专业机构提升物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扩大物业管理深化试点范围,完善公房和售后房小区物业规范化管理考核机制,健全无物业管理小区的托底保障机制。
做好人口服务与管理。加强区域人口发展趋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落实人口调控各项举措,优化人口结构。探索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形成基础信息登记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在全区工地推广建筑工地实有人口管理系统。
(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落实有利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政策,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大力推进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开展行政执法类单位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在市场监管局、城管执法局试点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分列,人员和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发布区级、街道镇行政权力清单和行政责任清单。深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编制区级行政服务事项目录,方便群众办事。放宽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受理事项范围,加快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探索简易注销登记试点,简化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建立全区共享、市区联动的政务大数据中心,市区对接和区级单个部门审批事项全部接入网上政务大厅,试行部分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探索与腾讯、百事通等合作推进政务数据的开放利用。
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和作风建设。主动接受区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着力克服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的心态。落实好领导干部党风廉政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内容和推进情况在网上公开。加大年度重点工作的督查力度,严格做好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民生项目。取消街道直接管理所属经营性企业的职能,加强区级行政事业单位房屋资产管理,严格落实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公务卡制度等,从制度上减少和杜绝问题隐患。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严格执行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相关制度,防止“四风”问题回潮。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推进落实各项改革举措,提高公务员履职能力。促进基层会商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推进社区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各位代表,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任务和使命召唤着我们去拼搏、去开拓。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念,勠力同心,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全面启动“十三五”规划各项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