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你有一封“社区法官”的信件待查收!

在位于龙漕路128号的徐汇区人民法院新审判中心内,栽种着一棵花如白雪的树木。斑驳的光影下,抬眼望去,周遭成片绿树衬托得它尤为惹眼。它,还有一个颇为典雅的学名叫“甘棠”。

古时,召公巡礼乡邑,曾在甘棠树下听讼决狱,为百姓化解民事纠纷,由此传为一段佳话。借此典故,徐汇法院结合“大调研”工作,在今年植树节专门栽下这棵新树,并以此命名成立了“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由28名入额法官和法官助理定点结对全区13个街镇,深入基层为百姓解决家长里短。

与过去“坐堂问案”模式相比,社区法官在社区内“问诊把脉”有哪些不同?成立至今三月有余,又有哪些实质性的成效?近日,记者走近社区法官,听他们讲述“甘棠树”背后司法为民的基层故事。

人物剪影

“全科医生”治理社区疑难杂症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早上八九点,日出三竿。

社区法官王宏霞与法官助理袁芳、周俊丞第一站需要前往华泾镇社区法律咨询活动现场。这是一场针对社区居民的线下法律咨询,闻讯前来咨询的居民络绎不绝,遗产继承纠纷问题、离婚纠纷……三位社区法官针对这些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现场逐一解答。

咨询活动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此时已临近正午时分。王宏霞一行匆匆回到诉调对接中心,简单用了午餐,因为中午还有一档“特殊”的活——在线司法确认等着她。

“这位当事人是一白领,平日里工作繁忙公司也较难请假,没有办法到现场来办司法确认,所以我们决定通过‘在线调解与司法确认平台’对他开展在线司法确认。”中午12点半,王宏霞利用午休时间在审核当事人身份、案件相关证据、人民调解协议等事实后,当场裁定人民调解协议有效。

而整个下午,王宏霞也把自己的行程排了个满满当当。“下午我们得先去社区法制学校,做一场针对继承纠纷的普法讲座。随后还要赶到田林街道开展上门调解。”王宏霞告诉记者,上门调解的对象是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伯,对老伴房产继承问题存有诸多困惑。了解到陈阿伯年迈气喘、行动不便等情况后,王宏霞打算启动“涉老案件亲情服务”绿色通道,主动上门了解情况、提供咨询、现场调解。

“这是我们很平常的一天,节奏如你所见还是非常紧凑的。”采访中,王宏霞告诉记者,作为社区法官工作室中仅有的一名专职社区法官,自己需要对接全区13个街镇的各项需求,法律咨询、社区调解、巡回讲座……王宏霞说,自己就像是“全科医生”,每天都在奔走治理社区的各种“疑难杂症”。

纠纷调处

律师转行法官再入社区“是情怀”

像王宏霞这样沉入社区的法官在徐汇法院目前共有28人,徐汇法院民二庭法官李骏就是其中一员。作为本市从律师中遴选法官入基层法院的第一人,李骏对于基层工作既有经验又有情怀,听说能够以公益形式加入社区法官行列时,李骏第一时间就报了名,最终通过择优遴选,顺利成为了一名“兼职”的社区法官。

“传统意义上,法官是坐堂问案,作为社区法官则需要和群众打交道,其实反过来,这样的基层经验对我们今后办案也是相当有帮助的。”李骏告诉记者,由于在基层有十多年的律师执业经历,与群众长期保持深入沟通,自己也更能了解当事人的心境,更有利于化解矛盾,发挥司法为民的情怀。

“像我对接的是虹梅街道,这个街道与徐汇区其他街道所不一样的是,街道内的漕河泾开发区企业特别多,因此商事及劳动纠纷也会相对比较多。”在这一鲜明的特点下,李骏和来自民五庭的法官助理张佳佳便有了更多发挥的余地。

就在前不久,漕河泾开发区内一家创新企业因为经营扩大问题,需要将后台部门从原本局促的办公室内向郊区转移,由于劳资双方信息不对称,劳动者人心惶惶,以为企业以此为由意在解除劳动合同。

李骏从街道社区联络员处获悉此事后,作为漕河泾开发区联合调解中心法律顾问赶到现场坐镇参与调解。“当时企业的人事和员工代表都来了,双方通过面对面沟通也将原本的猜测排除了。”通过两边做工作,李骏为双方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后台部门办公地点转移后,企业方相应拿出一部分交通补贴,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

“社区事务往往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就是这样一桩桩小事,让我深刻感受到,矛盾预防化解的关口可以进一步前移,避免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李骏这样谈道。

社会反馈

致“甘棠树法官”的一封书信

“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是徐汇法院探索建立的富有“徐汇模式”的司法为民新名片。

徐汇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副主任李红向记者介绍,“在这样一套制度下,不仅有王宏霞这样的专职社区法官,有李骏这样与街镇定点结对的青年法官,走进社区了解民意提供法律服务、为社区开设法律讲堂。同时还有6名资深法官参与其中。他们主要会参与到社区群体性纠纷及疑难复杂案件的调处中,并为青年法官提供专业指导意见。”李红形象地比喻,资深法官就是社区法官工作室的“智囊团”。

在街道的结对以及对口服务上,徐汇法院也实现了“私人订制”。“比如天平街道多里弄,邻里纠纷偏多,我们安排的是民商事审判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青年法官; 长桥街道因为涉及到较多大型动拆迁安置点,我们安排的是有房地产审判经验的法官助理; 枫林街道二手房市场比较活跃,社区法官就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此相关的普法讲座。”

有意思的是,随着“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逐渐深入基层,社区法官所得到的社会反馈也越来越多。“就在前不久,我们法院还收到了一封群众寄来的书信,上书‘甘棠树法官’收。”

李红告诉记者,在这封信里,当事人提出,因为邻居长期在公共区域内堆放物品妨碍了通行,希望社区法官能够出面协商此事。法院在收到这封信后,根据结对街道转交给了对应的社区法官手中,随后与司法所一起上门查实情况,最终将这起邻里纠纷化解在了基层。

“还有一次是邻区的亲属矛盾找到了我们,尽管不在我们的管辖地,但电话中我们还是与对方进行了一番沟通,为他指明了化解方向。”对于这些寻上门的“琐事”,李红却不厌其烦,“看来‘甘棠树’这个名字已经叫出名了。”

成效初显

“灵气”甘棠树开花迎“硕果”

在今年植树节栽种下这棵甘棠树后的仅仅一个月,树枝上便开出了满满的白色花朵。当初想到以“甘棠树”命名社区法官工作室的徐汇法院院长吴金水高兴地在朋友圈即兴赋诗一首:一树甘棠花盛开,几人知是上月栽?召公遗爱诗经里,古风新传映未来……

在徐汇法院的社区法官们看来,这就是一棵富有“灵气”的树。“《诗经》中记载,3000多年前西周召公巡行乡邑,在甘棠树下审断百姓之间的民事和刑事案件,后人为了纪念他,都不舍得砍这棵树。所以百姓作甘棠诗来表达对召公的崇敬之情,甘棠树也成为了召公为民尽责的象征。”徐汇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副主任王莉告诉记者,作为徐汇法院司法为民工作的一个新起点,“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也是希望鞭策每一位干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召公将司法的温度传递到社区邻里的每一个角落。拓展司法服务领域,将司法资源下沉基层,更好地为百姓解忧。

应和着这番“祥瑞”,徐汇法院“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也在成立至今满三个月的时间节点上交出了第一份“成绩单”:截至目前,已深入社区累计对70余份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开展涉老案件亲情服务7次、普法讲座6次、法律咨询40余人次。

徐汇法院院长吴金水告诉记者,秉承“服务性、主动性、高效性”的工作理念,未来,社区法官工作将进一步主动下沉司法优势资源,有效预防化解社区矛盾纠纷,并不断创新拓展工作模式,有效回应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用足用好信息化手段,“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逐步提升队伍工作水平,促进纠纷多元化解格局出实效,为法治徐汇、幸福徐汇建设作出新贡献。

(来源:上海法治报 记者:季张颖)


  • 分享: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