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西路上的公寓主人,与中国电影的三个片段
上海复兴西路147号,是著名剧作家柯灵的故居,2016年起就向公众全面开放。然而,当人们走进这栋西班牙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一探大文豪生前真实的工作场景时,或许我们应该先对柯灵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文学之间的深厚联系有一些了解。 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刚刚开幕,6月18日上午,一场由徐汇区文化局、上海电影博物馆与柯灵故居共同举办的“煮字人语·柯灵电影与文学创作谈”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作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电影与文学系列论坛”主题活动之一,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邓伟志、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汤惟杰以及柯灵故居馆长郭皓在论坛上探讨了电影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联,还有文学对电影的重要贡献。 今年恰逢柯灵首次创作电影剧本80周年,上世纪30年代起,柯灵就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1938年,柯灵创作的第一部电影剧本《武则天》问世,之后又相继创作了《乱世风光》、《春城花落》、《海誓》、《浪子行》、《夜店》、《腐蚀》、《为了和平》等10余部不同风格、题材的电影剧本。论坛现场,三位主讲嘉宾重点讲述了柯灵诸多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三部戏剧剧本作品,分别为《夜店》、《不夜城》以及《春满人间》。 其中,1947年上映的电影《夜店》剧本原为话剧剧本。1941年,柯灵与作家师陀合作,将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为话剧剧本《夜店》,以解放前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社会底层中老百姓的群像。汤惟杰介绍,柯灵生前曾透露,自己写电影剧本一般需要1至2个月时间,但《夜店》的剧本打磨了近两年,可谓精雕细刻。1947年,《夜店》的剧本改编成同名电影,由著名导演黄佐临执导,石挥、童芷苓、周璇、张伐主演,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全明星”阵容。 相比之下,1957年上映的影片《不夜城》反映的则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阶层。柯灵在剧本中通过一家纺织厂老板从抗战时期一直到新中国诞生后的经历,浓缩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史,不仅展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变迁,也成为珍贵的时代纪录。赵丽宏在论坛上提到,自己至今仍清楚记得51年前第一次观看《不夜城》的场景。虽然当时《不夜城》被视为批判对象,上映时观众们也被要求对其中的“资本主义思潮”进行全面批判,但年轻的赵丽宏在观看完影片后,对片中多个细节刻画而成的时代浪潮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不夜城上映后不久,由柯灵编剧的电影《春满人间》紧接着上映。影片由桑弧导演,白杨、王丹凤、白穆等著名演员主演,讲述了1958年大跃进时期炼钢工人丁大刚因事故烧成重伤、生命垂危时,上海医务工作者勇于突破西方医学记录的诊疗“天花板”,发动全社会力量为丁大刚找寻治疗良方的故事。同时,以丁大刚为代表的炼钢工人们踏实、勇敢、乐观、坚强的形象也激励了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阶层群体。影片中人人争着要为丁大刚的植皮手术捐献自己皮肤的“献皮梗”虽然颇具时代感,但今日看来却饱含另一种朴质又强烈的情感冲击。 汤惟杰表示,《春满人间》根据当时的真实事件改编,记录的正是1958年上海钢铁厂一位炼钢炉边的工人因在工作中全身超过80%的皮肤大面积烫伤,被送往广慈医院即今天的瑞金医院进行救助的故事。事件发生后不久,柯灵领受任务,要将此事改编为电影。考虑到将卧病在床的工人作为主人公在情节演绎上的难度较大,柯灵最终决定,聚焦上世纪50年代上海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于是便有了“春满人间”的美好寓意。事实上,当时被救助的伤员不仅顺利康复,还非常长寿,直到2014年才与世长辞。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