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貌区品质提升源于"文武双全"的精细化管理
这里有红墙黑窗的中世纪建筑,也有现代化的高级公寓;这里生活着许多文化名人,更有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居住在此。当古典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生活碰撞,“复杂”二字成了徐汇区天平街道社区管理的难点。 2.68平方公里的面积,辖区90%以上处于历史风貌保护区内,优秀历史建筑带给天平丰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带来治理难度。在此背景下,一场绣花针式的社区治理逐渐展开。 优秀历史建筑保护 要“面子”更要“里子” 由于历史原因,天平街道一些花园洋房、老旧公寓,存在居民自行搭建的情况。位于高安路78弄的“建安公寓”建于1932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历史保护建筑。经过岁月磨砺,昔日的花园住宅不仅年久失修,居住在底楼的居民还占用公共空间搭起违建。相关数据显示,在小区综合治理开始前,78弄内存在43处违建,总计642平米。2017年,针对“建安公寓”存在的问题,街道联合城管、房管、消防等部门成立专项小组,开启整治行动。天平街道办事处主任王伟成介绍:“一方面我们通过调查摸排确定违建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我们不断上门走访约谈,对于困难群体做好托底保障政策的宣传,尽力化解当事人的对立情绪。”经过多方3个月的努力,去年9月底,高安路78弄内存在多年违建被全部拆除。 违建拆了,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怎么办?天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罗汉给出了答案,“考虑到违建拆除后,居民的实际使用面积实在太小,街道统一在小区北侧设计了厨房和卫生间,南侧则设置了水池,两处设施都为开放式设计,用来解决居民基本生活问题。同时为了防止违建‘回潮’,我们和徐房集团商量后决定为每家每户门前腾出1平米的空间,可以放置洗衣机。不仅方便了居民,还把可能存在违建‘回潮’的空间利用起来,防止再次出现违建。”在此基础上,高安路78弄由所属居委会牵头,成立了由志愿者居民组成的“弄管会”和城管联合巡逻,保证小区违建及时发现,及时拆除。同时,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垃圾房等公共设施布局进行调整,并对小区周边绿化进行补种改造,从内到外,全方位改善78弄作为优秀历史建筑的面貌。 改造“景观道路” 提升街区格调 违建要拆,风貌区特色也理应得到“放大”,并在景观道路、风貌百弄建设中彰显格调。 岳阳路位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南端,南起肇嘉浜路、北至桃江路,属于一类风貌保护道路,是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内历史最久远的城市道路之一,沿线不仅有12个住宅区,还有包括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等在内的重要机构。近年来,天平街道根据社区总规划师的建议,按照风貌道路景观规划要求,采用道路修缮建设、景观提升和微设计、微更新的方式,对岳阳路分阶段开展精细化建设和管理。通过保护历史风貌、提升环境品质、挖掘人文底蕴,逐步将岳阳路打造为简洁、优雅、大气、温馨,集文化、科技、艺术、生活于一体的风貌道路,并带动周边街区逐步朝着高品质的慢生活文化艺术街区方向发展。 据了解,岳阳路沿线原本存在破墙开店、擅自“居改非”、违法违规店招等问题。近两年,借着“五违四必”综合整治的东风,天平街道关闭了岳阳路上的1处擅自“居改非”店面,拆除了4处沿街违法建筑、恢复房屋外墙原貌,并移除了占道经营的1处书报亭和1处牛奶棚。在此基础上,对沿街商户的店招店牌和建筑外立面进行了统一调整,在色彩上、形式上与整体风貌相协调。“岳阳路上的市委老干部局是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设计单位参考了大量历史图片和资料后,确定以水洗石墙面和泰山砖立柱贴面的形式,恢复了建筑围墙的原有风貌”,王伟成介绍,“对街面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后,我们把目光从道路外环境向住宅小区延伸拓展,先后完成了岳阳路170弄、195弄等沿线小区的综合治理,成立弄管会开展居民自治,并建设‘风貌百弄’文化景观墙。” 如今的岳阳路已成为市民拍照留念的热点,这一切都归功于改造时街道对路面不同设施的分类提升:对车行道进行挖补和整修,恢复平整美观。对人行道铺设灰色水泥砖,形成风貌区较为成熟统一的风格,在符合设计标准宽度的东侧人行道上铺设盲道。为了避免白线标识影响风貌,非机动车停车带采用混凝土小砖拼贴出自行车LOGO,既经久耐用又有设计感。同时,对树穴进行了统一改造,对立面上散乱布置的管线进行规整,附属物设置格栅,垃圾箱外观也采用木质材料提升美感。 挖掘人文底蕴 打造“家门口”的公共客厅 2016年,岳阳路被纳入“落叶不扫”景观道路,配上“闪回一九一二”岳阳路海派文化秀、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双年展岳阳路分展等系列活动,文化热度和关注度持续提升,人文历史底蕴魅力的展现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一探究竟”。中外艺术家在岳阳路联合举办“爱的落叶”艺术装置展,让岳阳路变身“网红”街区。 2017年,天平街道继续打造岳阳路沿线的文化节点,通过盘活现有的老房子资源,在岳阳路永嘉路口以及周边50米左右范围内,建成了“人文荟萃”城市会客厅和“都市之光”公共艺术空间,让老百姓通过身边的空间来阅读社区故事。 永嘉路511号属于保留历史建筑,去年街道把底楼空间置换出来,结合岳阳路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人文荟萃”城市会客厅,使之“摇身一变”成为了老少皆宜的公共文化空间。为了让市民感受到一个真正的文化开放空间,永嘉路511号在改造过程中每一处都细致入微:外立面根据历史图纸恢复了建筑本来的红砖踢脚和门窗样式,入口铭牌、壁灯、扶手都进行了与风貌区相协调的优化设计。内部空间专门陈列了天平“名家坊”的名家书籍、手稿以及徐汇城市发展有关的资料,进一步向公众普及和推广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 随着好口碑的口口相传,前来511号的居民也越来越多,不少居民既是“看客”也是志愿者。建岳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陆文杰介绍,“在居民志愿者的队伍中有一位已经70多岁的老阿姨,非常喜欢这里,没事就过来走一走看一看,后来索性直接当起了志愿者,她觉得能在自己家门口的公共客厅当一个历史讲解员非常荣幸,自己一辈子都住在这,见证历史的变迁,很高兴能有一个平台让她把自己的故事与见闻分享给大家。” 陆文杰随身带的两本笔记本见证了511号的故事,“这两本笔记本,一本用来做志愿者交接班的记录手册,一本给前来参观的居民写下他们的感想。”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两本笔记本早已写得满满当当,还有不少“老外”留下“笔墨”。 对于公共文化客厅,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路有自己的看法:公共空间的“华丽转身”和“物尽其用”一方面可以让人们阅读社区故事、丰富文化生活、感受人文底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岳阳路及其周边区域逐步成为具有文化深度的慢生活街区,成为城市空间里的一本书,能够“边走边读”。在这其中,街道也尝到了甜头,未来将继续通过各种途径盘活现有的老房子资源,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植入文化元素,串联起来形成风貌区文化特色坐标,提升居民获得感。未来,岳阳路上的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也将有小型公共空间出炉,为整条岳阳路的文化功能和温度提升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 党建引领下 树立社区文化自信 社区文化氛围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能做成,近年来天平街道通过加强文化党建工作,借着社区周边的资源优势,为居民树立文化自信“添砖加瓦”。 2014年,天平街道与上海社科院合作,整合社区、单位、学校各方主体,依托天平独有的历史人文资源,开展“天平德育圈”项目。同时,积极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等平台,探索未成年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德育圈”项目中,街道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和实践感悟的提炼,以“一份地图”、“一个专栏”、“一本手册”为三大展示平台,引导学生们在收集材料、采访整理、撰写文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用心思考、不断感悟。 2017年,天平街道以建设全市唯一一个街道层面的党建实践研究基地为契机,发布了《漫步天平》党建地图,标注10大类86个社区党建类点位,如宋庆龄故居、铁路工人纪念塔等,通过宣传展示区域内的党建服务机构、红色阵地和特色活动,旨在整合区域党建资源,让党员群众能便捷快速找到阵地站点并接受服务,打造“30分钟党建圈”,开拓了基层党建工作新内涵。年底,天平街道基于“30分钟党建圈”中代表性红色点位,举行“不忘初心行走中的党课——2017天平红色公益挑战赛”,以定向活动的方式,帮助区域单位和居民群众更深入地了解社区红色基因。通过两个“圈”的带动辐射,有效打通了家庭、学校、单位、社区之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凝聚在校师生、区域单位职工等各方力量,使整个社区成为没有围墙的党建工作和德育工作大平台。 天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佩青表示,“借助社区名家的积极推动效应,街道成立了‘名家坊+’公益文化联盟,社区周边的各类文化场馆、公益文化组织和企业等纷纷参与进来,不断给周边居民提供公益讲座、文化辅导、原创戏剧等服务,同时联盟也成为了居民的志愿者服务基地。” 高路表示,“未来天平街道还将从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出发,将风貌区建设从道路的线性整治,逐步拓展为整个风貌区的品质提升。” (来源:东方网 作者:胡靖宜 王洁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