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创客中心创始人邵楠:“创业者不要找市长,要找市场”
创业企业不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交金是否合法?停薪留职创业是否可行?孵化器能为企业提供哪些更多的福利?昨天(1月18日),青年报“两会热线”聚焦“青年就业创业”,迎来收官篇。热线很热,做客嘉宾市政协委员、徐汇创客中心创始人邵楠妙语连珠,电话那头的咨询市民都舍不得挂电话。面对一些创业中的投机心理,邵委员一锤定音,“创业本来就是九死一生,你只花50%的精力在上头,必死无疑!” “兼职式”创业是否可行?政府是否有足够补贴? 这不叫创业,叫赚外快;为补贴而创业不可取 市民小于打来电话咨询邵委员,称自己以前创过业,开过服装店,也做过电商,但都失败了。现在不太敢再创业,她认为现在的整体创业环境并不太适合初创型的企业。 邵委员对她的创业团队很感兴趣。小于透露说,自己曾有两个合伙人,当时每个人拿了三万块钱出来,股权也是均分的。 “你这是盲目创业。”邵委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之谈,这世界上有两种股权结构最容易失败。一是50%:50%,还有33%:33%:33%,这两种模式没有一个是成功的。自古以来讲究的是耕者有其田,如果一家企业没有明确的负责人,每个人都认为这件事应该是其他人管,就会权责不清。所以,一定要明确大股东,很多公司由于不懂这点,创业之初的股权等比例均分就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邵委员的话一语点醒梦中人,小于迫不及待地分享了自己的情况,当她介绍说,公司里的三位合伙人都是有本职工作的,属于兼职创业团队时,邵委员毫不客气地说,“你们这不是创业,是合伙赚外快。创业本身就是九死一生。你付出100%精力全力以赴尚且如此,更何况只付出50%的精力,必死无疑。”邵委员表示,创业一定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不适合每个人。有的人天生适合闯,有的人则循规蹈矩,做任何事都喜欢听别人的安排。 之后,又有一位在体制内工作的施先生打来热线。他吐槽说,工作单调没有意义,缺乏成就感,升职也比较难。一直想创业,但是又没有离开体制的勇气。看到网上新闻说外地有的城市鼓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停薪留职创业,不知道上海有没有相关政策或者扶持,具体操作如何? 对于施先生的想法,邵委员说,“创业不是万事俱备才去,是时刻有危机感,千万不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有些人就是具备创业基因,有不服输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当你给自己留退路的时候,一定会失败。如果创业还要三步一回头,我劝你回去和领导说,我回来了!” 拥有多年创业经历的杨先生好不容易打通热线后,逮住机会向邵委员接连发问,希望能了解创业资金、创业资质、政府渠道资源方面的政策。邵委员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指出,这几个问题应该是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就自己想好答案的。“如果没有创业资金,你愿意创业吗?有的人创业仅仅是为了赶风口,看看政府有何政策,给我钱就创业。但政府的钱属于纳税人的钱,你得投入自己的资金,要有all in的勇气。” 随后,针对杨先生的需求,邵委员又给了他不少中肯的建议,为他如何申请贷款、获得辅助资金支持指出了明路。最后他劝导对方,“不要找市长,要找市场。” 创业企业不给大学生交金合法吗?大学生创业靠谱吗? 一定要交金不能因小失大;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 市民陈小姐的问题反映了这几年来在创业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创业公司不给刚工作的大学生缴纳四金。“这种做法合法吗?是否符合劳动法要求?” 邵委员肯定地答复对方说,企业这是违法行为。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缺失了交金记录,未来很多事不能办。譬如缺了缴纳社保的记录未来就不能买房。作为大学生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因小失大。 市民何先生称自己是上海某高校创业班的毕业生,毕业后曾经历了创业失败。眼下的他非常困惑,“我们毕业那会创业氛围比较热,但到了社会才发现,创业项目和学校里的项目模型很不一样。我是先进公司工作积累经验好,还是继续保持创业激情?”第一次听说创业班的邵委员对这一模式不太看好,“创业班的学生出来后必须要创业吗?能学会创业吗?” 邵委员建议他,即便学的是创业相关课程,也无需为了创业而创业。因为“学校实验型项目”到了社会上需要经受考验,而社会检验项目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有商业度,在市场上有没有买家。本科生毕业后,对商业社会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大学生如果要创业,也要从细分垂直市场着手。 “也许有人会调侃你,创业班毕业的为何不去创业?这时,你需要为自己的创业冲动降降火,客观地反思自己是不是那块料。”邵委员一语中的地指出。 另一位市民陈小姐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她打算创业,却不知如何融资找投资人,什么方式可以吸引到更多投资人。邵委员建议对方尽快建立现金流,“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的热钱很多,好的项目自然会有投资人来找你。很多创业者热衷各种评选,但创业不是作秀,是需要用户增长数,现金流做支撑的。商业就是商业,创业还是要踏踏实实。” 对于大学生创业,邵委员并不看好,他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并不高。“大学生创业项目创始人社会经验很少,很多项目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商业模式没有经过充分验证,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你有无和市场打过交道?卖过东西没?知道钱意味着什么?作为投资人,我们特别喜欢饥饿的创业者而非只空谈情怀的,相较后者他们更懂得创业的本质,在商业上的选择上会更理性,能控制好公司的成本。” 刚刚毕业不久的市民小黄致电热线,称自己刚毕业就找到了工作,但他一些在国外留学的海归哥们却看不上一些貌似还不错的工作,觉得出国已经花了很多钱,要和普通的本科生拉开差距。 对于海归变“海带”的现状,邵委员建议,这些大学生要忘记海归的身份,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要抱着平常人的心态。大学生刚毕业只有一纸文凭,没有证据证明自己可以为社会贡献什么。 孵化器有哪些改善的地方? 可以采购第三方服务 市民陈小姐是上海一家孵化器的工作人员,她的困惑是,现在上海孵化器、众创空间很多,创业者却还是对创业服务不够满意,对于这种现状,各方还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更好地契合上海创业的发展需求? “你的问题非常好,和我这次要在两会上提的问题不谋而合,我们应该如何更进一步改善孵化器的服务,既然服务,就要有价值。有的服务不是孵化器擅长的,那么就可以采购第三方服务。当然,创业者必须为创业付出代价,不能躺着创业,更不能披着棉被创业。”邵委员认为,在创业者“all in”的状态下,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采购第三方服务,提供科技扶贫、服务扶贫的代金券。 在昨天的“两会”热线中,还有两位咨询社会组织运作的市民。市民范小姐是一名普通白领,她发现许多市民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相当高,但是他们却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和后续追踪人员。范小姐希望与几个朋友成立一个社会组织,专业化运作一个志愿服务资源平台,为企业和市民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她的问题是,草创阶段的公益机构如何增信?如何让企业和市民相信组织提供的项目是真实可靠的? “的确,你注册了社会组织并不意味着就有人会相信你。”邵委员透露说,自己和朋友早在2011年就发起了一个公益项目,为辽宁考上大学的贫困大学生提供第一年的学杂费。目前已资助了200多名贫困学子。所有资金来自朋友圈和微信群,帮困过程严格按照项目制,进行净值调查。他认为,除了组织的背书,一个组织的所作所为是否能感动周围人才是增信最好的方式。 昨天,还有一位上大的博士赵老师致电热线,赵老师现在创办了一家民非机构,向邵委员咨询与教育培训相关的政策。另外,最后一个致电的市民孙先生则表示,他正在尝试互联网方面的创业,希望将科技项目转化为成果,希望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了解银行贷款的流程。针对他们在创业中的种种困惑,邵委员为他们积极出谋划策。 (来源: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