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难加入?衡山路上一下子"蹦"出了36家
翻开世界上任何一本描述上海的旅游指南,衡山路一定排在热门目的地的前几位。拥有近百年历史、全长2.3公里的衡山路,不仅是上海知名的林荫道、历史风貌道路和交通干道,还是海派文化重要的交汇点。而今,就在这条寸土寸金的老马路上,一家专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服务的“邻里汇”悄然开放。 日前,徐汇区天平街道创邑·邻里汇开放日活动在衡山路237号举行。这栋高4层、每层都有大幅落地窗的小白楼,正是去年11月刚刚正式开幕的“创邑SPACE衡山”,楼内有各类办公空间,运营面积为3500平方米,眼下出租率已达100%。不过,天平邻里汇的进驻,起初让不少楼内白领疑惑:邻里汇是社区服务中心吗?阿姨、爷叔们每天都要来“陪”我们一起办公吗? “实际运营模式可能会让大家惊讶。”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路介绍,与徐汇区已经建成的斜土、田林、长桥、凌云等社区的邻里汇不同,天平街道邻里汇并非独栋空间,而是“嵌”在第三方创意办公空间,200余平方米的场地既承担邻里汇“社区会客厅”的基本职能,还将首次探索由社会组织运营、为驻区企业提供服务对接的新工作方式。 她介绍,天平街道创邑·邻里汇是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共治平台,在同一物理空间和线上交流平台中,集聚了党建实践研究基地、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基金会、社会创新研发中心、社会创新实训基地以及“美好生活商店”等六大功能,将承担凝聚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发展的功能,服务对象包括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和区域单位。 自去年12月中旬试运营以来,天平邻里汇已汇聚36家社会组织,推出18个创新项目。开放日当天,天平街道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也正式成立,天平邻里汇30余家社会组织中的10余名党员正式组成了一支骨干队伍。 “很多人以为社会组织的成员都是海归、不差钱,才会来‘不赚钱’的社会组织工作,其实我们一直在探索可持续发展。”联合党支部书记、天平街道创邑?邻里汇运营项目负责人龚梦韵来自社会组织“社邻家”,她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相比人们对社会组织“老好人”的惯常印象,如今的社会组织早已将企业思维纳入了日常运营。 “有居民区希望做一条小路的微更新,但市面上做小尺度规划设计的组织鱼龙混杂,于是居民区书记就来到邻里汇找办法。办法怎么找?“第一步肯定是调研。”龚梦韵介绍,一般市中心一个居民区的人数在2000人至5000人不等,因此只要是涉及整个居民区的项目,调研样本人数就必须在300人以上。紧接着是做规划布局,确保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施工完成后,邻里汇还会帮助居民区与社会组织、企业对接日后的活动、辅助配套,完善整个项目。“政府购买服务是大势所趋,社会组织也能因此获得更多机会。” 天平邻里汇六大功能中,“美好生活商店”位于小白楼一层大厅,几排风格“小清新”的货架上拜访者“海上砖”纪念品、刺绣箱包、工艺肥皂、兔子公仔等各类“颜值”颇高的手工艺品。龚梦韵介绍,其中不少工艺品来自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售卖所得将给与制作产品的受助者、天平街道社区公益基金,还有小部分纳入社会组织的基本运营成本。“商品颜值高,符合周边消费层次和受众审美,才能让公益寄卖这种模式持续发展下去。” 好不容易在衡山路上开出一家办公空间,租给别的商业组织办公是否会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记者的疑问,创邑SPACE衡山社区总经理吕政达表示,作为办公空间运营方,创邑对同一层级租户的服务、租金都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对方是公益组织,就降低入驻标准,这样其实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让同一栋楼的企业对邻里汇真正转变观念的,是社区活动带来的潜在机遇。吕政达介绍,创邑SPACE衡山90%以上的入驻企业都来自文化创意产业,其中一些企业原本发愁如何将产品下沉到市场,现在却近水楼台,三不五时地就能参加一场在邻里汇举办的公共活动,无形中为企业拓展了沟通平台和渠道,“这是别的办公空间没有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天平街道已经聘请了秦畅、马晓晖、骆新、杨金志、陈瑜、闫加伟等社会创新领域人士作为“天平社创名家团”成员,在邻里汇举行《市民与社会》汇智空间品牌活动、“社创对对碰”线下沙龙、骆新书房等项目,与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共同探寻社会和社区多元共治的新视角,帮助天平邻里汇“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创新”、“小载体、大服务”的运营模式持续发展。 (来源: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