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 徐汇艺术馆以百年图画雕刻上海时光
在图像中穿越上海百年,用小物件感知大上海。“百年上海图画展”本月正在徐汇艺术馆展出。展览通过近百位绘画者的近200件作品及实物呈现20世纪上海插画艺术的图像简史。其中涵盖了刘海粟、丰子恺、程十发、张乐平、陈逸飞以及鲁迅、张爱玲等文艺界名家作品。 以百年图像钩沉 在一楼展厅内,1900年至1999年百年上海足迹被浓缩在100幅画作中,一年分别对应一张。这些图画或来自报刊杂志内页、文学书籍封面、儿童读物配图、科学绘画图例以及节目册设计图,展现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风东渐对上海的影响、国货运动下沪上商界反应、战时鲜明的红色印迹、新中国的工业腾飞以及改革开放掀起的流行风尚等百年图景。 作者不乏画坛大师。刘海粟曾为《画学大观》绘制水果图、程十发为傣族诗歌贡献了率真的笔墨、丰子恺赋予儿童读物《字字通》活泼灵动的气质、张乐平参与《婚姻法图解通俗本》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文学名家也来跨界。有着深厚艺术修养的鲁迅亲自在著作《坟1907-1925》的扉页上画下了自己钟爱的动物猫头鹰。张爱玲同样是一位插画高手,早在中学时代她就在《大美晚报》上发表了漫画,并因此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玻璃展柜内,在《杂志》中胡兰成的《评张爱玲》一文旁,便搭配了张爱玲绘就的自画像,颇具看点。 与徐汇艺术馆共同合作该展的姜庆共指出,图画是绘画或插画的俗称。在上海开埠之后的传统印刷至新媒体时代的百年历程中,插画多变的个人化表现形式带给城市文化及个人记忆的回顾是极为丰富的,图像档案将给城市文化研究带来新的观察视角。“百年来居然有那么多出生在上海或者学习生活在上海的名人投身插画创作,但是我们对于上海本土插画历史的研究还不够。我想借这个展梳理一下。”平面设计出身的他强调。 用生活物件回味 如果说一楼用图画百年史讲述上海故事略显小众,那么二楼那些日常的生活物件则让观者倍感亲切。姜庆共解释,老物件仍是图画主题的延续,因为在商品经济时代,插画已在纸质之外找到了更多元的载体并不断地点亮上海人民的日常。 嫦娥牌牙粉铁皮盒、百雀羚面霜盒、冠生园饼干箱、越剧《梁祝》黑胶唱片包装、磁带、搪瓷罐、黑猫警长卡通手绢、火花、积木拼版等近百件展品都会触发上世纪出生者的集体回忆。老物件主要来自姜庆共从2009年起的收藏,个别展品则取自于他的日常生活。一组家庭老照片记录了他幸福的童年时光:小姜端着玩具枪一脸严肃,两位妹妹坐在家门口前的小推车内好奇地张望,母亲拿起父亲的手风琴凹造型。57岁的他感叹年华似水,却也想借此提醒所有人,生活中最寻常的物件都可以成为上海历史的载体。 习惯于用视觉方式思考的他对于展品介绍极其精简,甚至不做任何说明,因为他不想误导观众,更不想局限他人的思路。“大家可以带着轻松的心情来逛一逛,如果对于某些东西产生兴趣,再回去查资料,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记者手记】小物件大上海,小人物大情怀 姜庆共曾在豆瓣上为一段关于上海话题的文字起了一个标题“小物件,大上海”,这或许是他连续四年来和徐汇艺术馆合作上海主题展的思路归纳:以小见大。 从前三年以“上海篮子”“上海屋里厢”“上海字记”办展,到第四年的“上海图画”,他观察和展现上海的角度总有点与众不同。“就拿这次展出来说,单个日常物件或许很不起眼,但是经过梳理后,它们能串联并延展成一段历史,非常奇妙。” 他说自己并非搞专业研究的人士,但是作为一名上海爷叔必须为本地文化做点什么,而且只有老老实实,从点点滴滴开始。所以,年近花甲的他愈发“不安分”,走街串巷、采访当事人、成立上海风景工作室,为自己更为所有人寻找不一样的上海图景。而在寻找过程中,他愈发感受到,那些深沉、恒久的东西,往往都在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里。 (来源:新民晚报)
|